当今中国社会是客观需要古鲁经济学家,但如果中国的绝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变成了古鲁,那将是中国经济学的悲哀,也是中国社会的悲哀。
接下来会看到两年间德克萨斯州医药局的预算开支总共8224959美元,其中99.8%来源于政府的一般性收入。国会审查和辩论预算的会议也向公众开放,公众可以现场旁听,也可以在相关网站或电视上收看实况转播。
非政府组织、媒体、专家和公民介入预算过程,以显示其各自的利益偏好,并对政府预算作出独立评价,是有利于推进预算公开的。打开它,又会出现一行小字:德克萨斯州政府花您的钱有多快?这个精确到小数点的数字每秒钟都在变化,其实它是个事先计算出来的数字,例如,2008~2009财年德州政府预算是1678亿美元,换算下来,每一秒钟政府就要花掉纳税人2664美元。这只是当地居民了解当地政府预算的途径之一,而且是个民间网站,人们还可以通过另外的官方渠道,轻而易举地查到自己所交纳的那笔税钱去了政府的哪个账户、政府打算怎么花费这笔钱和花得效果如何,只是相比之下,民企性质的预算资源网显得更加亲切和平民化,是咱老百姓自己的网站。社会公众的参与空间预算的公开透明并不是财政民主的全部,政府能否做到严格按照预算花钱,也许是更加重要的问题。打开由德克萨斯州公众政策基金会创建的德克萨斯州预算资源网,会看到网站的欢迎界面:这是您的钱,您应该知道它们是怎么花出去的。
总统的预算草案完全向社会公开,公众可以方便地在相关的官方网站(如总统预算管理办公室的网站)和书籍文件中查阅到,通常有数千页之多。国会的预算文件及预算会议也是公开的。根据亚当•斯密的设计,这个问题在理论上也是不应该发生的,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可以自我调节的体系,该体系不需要外在的政府干预,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资本主义这架机器经常发生故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化在欧洲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在社会中的作用进一步被扩大,资本主义被代之于国家福利主义。进入专题: 改革 。中国最初选择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它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超越。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资本主义历史没有那么简单纯朴,而是充满尔虞我诈和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另外,社会主义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社会平等,人民当家作主,没有资本家,地主,大家都是劳动者,但这并不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相反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吃大锅饭。那么这是否意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功,中国找到了一种最理想的和最完美的社会治理模式?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中国引进市场机制,社会财富增加了,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完美的社会治理模式应该是既能确保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保持社会的平等,在效率与平等之间形成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最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消除了资本主义供大于求的经济危机,但导致了另一种经济危机的出现,即有效供应极度不足。目前中国转型或第二次改革选择和争论的焦点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它是对中国30年改革的反思和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完美吗?首先,社会主义是理论上对资本主义弱点批判的产物,作为社会形态,它应该建立在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下一站。
那么,效率与平等的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在哪里呢?在这种结合中,应该效率优先还是平等优先?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的答案是效率优先,增加平等,在一个有效的经济体中增进平等,这也就是我们讲的在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基础上,增加工资和社会福利,先有市场效率这一块蛋糕,然后又相对平等地分享它,这一抉择应该不失为是明智和可行的。但是理论上的完美并不等于实际过程中没有问题,根据马克思设计,社会主义应该出现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国家,但是目前世界上社会主义的出现并不是如此,这就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天性不足。那么以市场为主导的混合体制是否解决了资本主义的问题?遗憾的是并没有,凯恩斯方案只是一种止痛剂,它并不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问题,社会不平等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依然存在,与此同时资本主义还染上了社会主义的毛病,高福利,低效率。其三,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按需生产,按劳分配,这样就可以保证经济平衡发展,不会有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发生。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和东欧的危机,使社会主义的基础发生了动摇。但是资本主义在另一方面有两大致命的弱点,一是社会不平等,它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贫穷。
那么什么将是中国转型的目标呢?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和市场为补充的混合体制,所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意味进一步扩大市场的地位,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的混合体制,进而最终达到改革的终结:完全的市场体制。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案,即在社会主义框架内,引进市场和竞争机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此打破大锅饭,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供生产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第二个致命弱点是供需不平衡,表现为经常性的经济危机。那么市场主导和完全市场体制是完美的吗?它们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吗?果真如此,事情就简单了,然事实上并不是如此,因为资本主义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市场经济与市场主导混合体制并不是完美的,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彻底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心,美国和西方国家推行凯恩斯主义,面对经济危机,他们开始启动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面对日益恶化的社会贫富差距,政府扩大财政支出,提高社会福利。正因为如此,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集中体现在中国经济总量指标上,到2010年,中国GDP按照现有市场汇率已经达到6.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4500美元,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堪比美国罗斯福新政对于资本主义的拯救。目前中国转型或称之为第二次改革选择和争论的焦点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它是对改革的反思和修正,普遍认为深化改革就是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那么什么将是改革的最终目标呢?是否完全的市场经济意味改革的终结?选择社会主义是因为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超越,资本主义完美吗?无疑资本主义在创造财富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它充分发挥了人类的想象力,竞争机制导致科技的迅速进步,而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导致人类财富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它由此彻底改变了世界。于是上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呼吁回归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预,因为干预扭曲和破坏了市场经济自身调节的功能。根据亚当•斯密的设计,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是应该不存在的,他认为资本主义的驱动力是利己主义,正是这种利己主义引发了人类的创造力,导致财富的激增,同时利己主义可以被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转化为一种道德高尚,如屠夫和面包师为我们提供食物,不是出于他们的善良,而是出于他们的自利,即从我们这里得到对肉和面包的支付。
首先是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是大部分人还在期待,收入差距拉大。其次,社会主义基础是社会公有制,资本主义以财产私有制为基础和逻辑起点,这是导致不平等的根源,与此相对,社会主义通过剥夺剥夺者的方式,将社会基础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从而奠定了社会平等的基础
美国的消费越来越依赖于中国的生产和出口,而中国的生产越来越依赖于美国的消费和进口,美国不消费,中国的生产就会面临困境。最后,马歇尔计划使美国轻松地建立了以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
勤劳才能致富,美国曾经是一个恪守节俭和勤奋的国家,但现今的美国早已全然忘记了富兰克林的故事。由于大量外资的涌入使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5%以上,是美国经济增长率的3倍,由此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结束了美国在制造业110年雄踞全球首位的历史。
现在这种关系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美国已经没有钱买中国生产的商品了,除非中国继续借钱给美国消费,这样中国才能继续维持生产和出口。与此相比,中国劳动力便宜,投资政策优惠,消费潜在市场巨大。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随即又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已达到3万亿美元。其次是中国,中国获得了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资本和技术,由此得以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其三,对于美国而言,一方面中国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生产和加工基地,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商品,事实上是中国人在为美国人打工,以换取低廉的工资。首先,1978年以来中国获得了5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世界投资中心,美国500强企业前10名都有在中国投资,并且它们在中国的生意份额越来越大,超过其本土成为盈利的主要来源。
同时美国通过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以更加专注于高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显然这样美国公司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成本利润核算行为,一般人都会这样考虑,但是正是这一简单的成本利润核算行为导致出现了中国生产,美国消费,以及由此产生的中美经济关系异化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为何美国公司将生产和加工搬到中国,而不在美国本土生产呢?原因是在美国生产,成本太高,美国劳动力工资是中国的好几倍;在美国投资生产政策限制太苛刻;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尽管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国,但依然无法消费掉它生产的产能;美国社会已趋于饱和,竞争激烈,公司已难以生存。无疑,在中美经济关系异化过程中,美国跨国公司和全球公司是主要推动者,也是最大的得益者,它们找到了廉价生产基地,降低了运营成本,中国成为它们在全球最廉价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同时也是最大的潜在市场,成为它们全球利润的主要来源,它们不仅避免了规模缩小或破产的厄运,而且得以扩大和发展。
正是这一原因导致美国公司将生产和加工搬到中国,甚至许多公司只是拿着产品样本和订单跑到中国寻找厂家生产,然后通过现代方便发达的交通运输将产品返销到美国。但是另一方面美国中产阶级由于美国产业的外迁,失去了大批工作机会,美国政府失去了大量的税收,社会福利负担加重,美国也因此走向衰退,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讲是美国公司和政客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了美国。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中国经济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荒唐,不可思议,但当今世界中美经济关系的变化与此有很大的相似性,中美经济关系的内在逻辑是中国生产,美国消费,中国人为美国人打工,美国人消费付中国人钱,由此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美国的债权国,而美国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现在美国已无钱继续买中国的产品,只能靠印钱度日,但是中国也面临困境,如果美国无钱消费,中国制造和出口将怎么办?中国应该继续借钱给美国,维持美国的消费,从而维持中国的制造和出口,还是应该寻觅它路? 为何会出现中国制造,美国创造;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现象?难道美国人偷懒让中国人为它打工,还是因为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工作机会?两者都不是,真正原因是美国公司将生产搬到中国,或者外包到中国加工生产,然后再返销到美国,由此形成了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现象。
其次,马歇尔计划使美国能够轻易地进入和控制欧洲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市场。目前,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根据预测中国GDP总额将于2019年超越美国。
但是美国马歇尔计划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首先马歇尔援欧计划使美国国内生产和制造得以维持,欧洲市场成为美国战后初期经济增长的动力。其次,产业空洞导致美国失业率急剧上升,大批美国中产阶级失去了工作机会,生活每况愈下,由此进一步降低了美国内部需求,迫使更多的公司转向中国和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
首先,对于美国来讲,由于美国公司将生产和加工搬到中国,以及美国自身产业升级的迟缓,导致美国产业空洞化。马歇尔计划拯救了欧洲,使其度过了难关,在废墟基础上得以重建。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